傳統庫存管理存在哪些問題
傳統庫存管理是指對物料的進、出、存的業務管理,是各節點企業獨立管理自有庫存,從企業自身利益化的角度尋求降低庫存、減少缺貨、降低需求不確定的風險。保有一定量的自有庫存能降低缺貨、需求不確定性等風險,一定程度減少對外部交易商的依賴,但會出現庫存成本上升、牛鞭效應、上下游企業利益對抗、合作與溝通困難等問題。傳統庫存管理使用的主要技術有MRP/MRPII、經濟批量訂貨法、需求預測、訂貨點與ABC法等。
傳統的倉儲管理模式是供應企業和用戶企業都會有自己的備件庫存,當他們需要供應時,供應企業只需將貨物運輸到使用企業。這種管理模式的特點是集中控制內部倉儲庫存。為了不影響生產,企業一般對貨物的倉儲庫存進行更多的投資。它還產生了大量的庫存管理成本,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。傳統的倉儲庫存管理模式往往是貨物管理比較分散,信息資源無法共享。
傳統的倉儲管理思想以生產不間斷為核心,倉儲庫存管理是為生產服務。倉庫庫存管理系統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發出訂單和提醒,或者用訂貨點法確定何時下訂單,或者用經濟批量法確定每個訂單的數量。訂單點法是一種基于過去經驗預測未來物資需求的方法。該方法的實質是遵循“庫存補充”的原則,確保倉庫隨時都有一定數量的庫存。所以生產需要容易獲得。利用經濟批量公式,采用經濟批量法計算訂貨成本和庫存成本之和的訂貨量。這些方法似乎是科學的。用這些方法建立的倉庫庫存模型曾經被稱為“科學的倉儲庫存模型”,但在實際應用中卻不多見。這些方法都是基于一些無法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假設。他們熱衷于尋找一個數學模型來解決庫存優化問題,而沒有意識到倉庫庫存管理是一個大量的信息處理問題。
傳統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:
- 對各種材料的要求是相互獨立的。
傳統的倉儲管理方法不考慮物料之間的關系,每種物料的訂貨點是分開確定的。然而,在實際生產中,每種材料的數量必須合理分配,以便制造和組裝成生產。為了生產和組裝成產品,必須合理分配每種材料的數量。由于傳統的倉儲和訂購方法是針對單個零件,單獨訂購每種材料,因此在生產和裝配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材料數量不匹配的條件。
2.材料需求是持續的。
傳統的倉庫管理模型假設對物料的需求相對穩定,因此對每種物料的需求都小于總訂單。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下,企業按計劃生產,生產量一般不會有很大的波動,因此對材料的需求是一致的。但在現代制造業中,企業面臨著市場需求不平衡、不穩定、庫存需求斷斷續續等問題。事實上,基于傳統訂貨方式的倉儲庫存管理系統的訂貨時間往往較早,造成物資積壓,不僅導致大量無效占用資金,而且增加了庫存成本。另一方面,由于生產需求的不平衡,會導致倉儲庫存的短缺,給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。
3.庫存消耗后,可及時補充庫存。
在傳統的倉儲管理中,一旦倉庫庫存低于訂單點或消耗量,訂單將立即發送,以確保一定的庫存。這種基于非需求的方法不僅不必要,而且不合理。在需求不連續的情況下,必然導致倉庫庫存積壓。
目前,由于商業環境的變化,傳統模型中建立的許多假設條件的真實性越來越差。因此,傳統的倉儲管理不僅不能幫助企業提供可靠的數據,反而會誤導企業的倉儲庫存管理